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属中亚热带地区。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目前武夷山拥有“三世遗”、“两公园”。“三世遗”就是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2022年11月29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正式设立武夷山等5个国家公园;2022年12月,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誉。全市总面积2802.7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4.7183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6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十大名山、全国5A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拥有六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九曲溪盘环山中,两岸分布着36奇峰、99岩,气势雄伟,千姿百态,玉女峰、大王峰更是代表性景点。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3%。境内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1992年被世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至今武夷山悬崖绝壁上还遗留着距今3000多年的架壑船馆和“虹桥板”等。汉代闽越王城遗址,是江南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古城址。宋代,武夷山集儒、道、佛于一身,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升真元化洞天”。历史上记载的书院、寺庙、宫观就达187处,亭台楼阁117座。北宋著名词家柳永诞生在这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历代名人都在此留下许多赞美武夷山的词文诗赋。
武夷山是茶的故乡,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台湾冻顶乌龙的发源地。武夷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独具岩韵而享誉中外,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美。从英国皇室午茶的由来、哥德堡号沉船武夷茶的印证到《乔家大院》演绎的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叙述着武夷茶事的繁华和鼎盛。武夷山因此成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技艺是中国茶类唯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
武夷山是闽北革命首府,2009年5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中央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夷山是闽赣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闽赣省委、福建省委机关曾设在武夷山的坑口一带。1930年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先后发生过著名的上梅暴动和赤石暴动。方志敏、粟裕等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迹。至今这里还留存闽北苏区首府——大安,上梅暴动地点——上梅;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坑口等一批革命历史遗址。
武夷山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武夷山市公安在册旅馆800家,酒店218家,民宿582家;总房间数1.76万间,总床位数2.93万张。其中,星级酒店4家(四星3家,3星一家,客房637间,床位1061张)。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铁三角”印象艺术团队创作的“印象大红袍”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以世界遗产地为地域背景,以武夷茶文化为表现主题,将自然景观、茶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到一场山水实景演出中。武夷山是入闽的北大门,已形成了集航空、高速、高铁、高等级公路于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